“开门红”为全年消费增长打下较好基础
2009年1月,我国消费品市场实现销售“开门红”。从商务部监测的全国千家重点零售公司零售额来看,元旦期间,千家零售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13%;春节期间,全国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00亿元,同比增长13.8%;1月份,千家重点零售公司销售额同比增长了24.5%。对此,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负责人表示,这表明国家自去年4季度以来出台的扩大内需、促进经济增长的各项政策措施正在逐步见效,为全年居民消费保持较快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。
据介绍,今年以来,商务部从搞活流通入手,引导、服务、促进广大商贸流通公司采取一系列有利于开拓市场、扩大消费的新举措,主要包括统筹兼顾厂家、消费者和公司的利益,创新营销方式,充分运用非价格手段刺激消费;摸准消费心理和预期,开发适销商品,满足新型消费需求;通过举办洽谈会、展销会以及互联网促销等多种形式密切产需衔接,搭建多元消费平台。许多商贸流通公司通过深入的市场调研、精细的公司管理,加大统一采购规模,最大限度地降低商品采购成本和公司运营成本,降低价格,让利于消费者,促进实惠消费。
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认为,从1月份市场销售情况看,在元旦、春节两大节日带动下,这些举措已经取得了很好效果。目前各地商品供应充裕,市场繁荣兴旺,商家促销活动灵活多样,大众餐饮市场红火,文化休闲消费丰富多彩,商贸流通公司迎难而上,城乡居民消费继续增长。
从消费特点来看,1月份市场销售前高后稳,各大业态销售全面增长。由于1月份元旦、春节相逢,节庆消费迭加效应扩大,在商业营销活动集中举办和春节消费规律的共同作用下,当月市场销售呈前高后稳走势。据上海商业信息中心快速反应系统显示,前叁周样本公司销售高速增长,增速达34%,最后一周春节消费平稳,增速为8.4%。在传统消费品中,食品、烟酒、烟花爆竹等销售红火,金银珠宝、服装、家电等商品销售也呈现较快增长,全国千家重点零售公司食品、烟酒、金银珠宝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28.9%、47.2%和29.2%。
餐饮业消费增速领先。在婚宴、家宴集中举办、半成品年夜饭销售增加、节日亲朋好友聚会走向餐馆等推动下,上海市餐饮业当月实现营业收入3.71亿元,同比增长39.4%,重庆市重点监测餐饮公司营业额同比增长34.5%,河北增长26.4%,青海增长19.6%。此外,老字号餐馆、特色餐厅等大众餐饮消费场所受到老百姓欢迎,北京、广州、青岛等地餐饮公司推出的各种主题宴席,增加了年夜饭的文化寓意。
文化休闲活动丰富多彩,健康过节理念深入人心。今年春节,北京地坛庙会共接待游客90余万人次,比去年同期增长20%,捏面人、抖空竹等民俗文化表演吸引了众多中外游客。吉林、浙江、内蒙古等地书店人头攒动,图书销售额普遍比平时增长20%—30%。厦门市举办“迎新春游园”活动,数千市民饶有兴趣地参加了幸运转盘、神射手、倒投篮等游园项目。
我们要在继续增加居民收入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,进一步对搞活流通、扩大消费给予政策支持。商务部市场运行司认为,流通是联结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,既可以引导生产,提供更多的有效供给,又可以创造需求,促进消费,并提供大量就业岗位。因此,搞活流通对全年居民消费持续增长、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在这方面,商务部将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,推动消费市场稳步增长。
文章来源:中国经济网